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文综 > 高中地理

高中必修一地理笔记,高中必修一数学第二张思维导图

  • 高中地理
  • 2025-11-15

高中必修一地理笔记?必修一部分(高一)第一章 行星地球§1 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级别: 河外星系←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2、太阳系中距太阳由近及远的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3、因为地球上有生物,所以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4、那么,高中必修一地理笔记?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高一地理课本笔记

必修一部分(高一)第一章行星地球§1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级别:河外星系←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2、太阳系中距太阳由近及远的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3、因为地球上有生物,所以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4、地球上产生生命的基本条件:外部条件包括太阳稳定的光照和地球安全的运行轨道;自身条件:(1) 地球有适中的质量体积,所以地球周围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2)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及地球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所以地球上有适中的温度;(3)地球上有液态水(能形成海洋)。§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它可以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可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还可以通过人为转化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2、太阳活动的标志包括黑子和耀斑。当太阳活动比较剧烈时,可以形成磁暴和极光现象,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可以诱发水旱灾害和地震等自然灾害。§3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其自转周期若以太阳为参照物大约为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日;若以远离地球的某一恒星为参照物,则大约为23小时56分4秒,叫做一个恒星日日。

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单元笔记

上了高中,就要开始学会自己做笔记了,特别是对于地理这种知识点比较多的学科而言。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地理高一笔记内容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理高一笔记内容1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课本P18图2.1)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2.常见功能区: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课本P19~21)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参看课本P22图2.7)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课本P25~26)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课本P28~29图2.13,2.15)1.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城市相距较远.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3.城市服务范围六边形嵌套模式可以用来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

第三节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课本P31~32图2.17,2.18)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课本P33图2.20)

2.逆城市化

3.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课本P32图2.19)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本P36~37图2.25)

2.城市环境问题(课本P37图2.26)

3.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课本P38)

⑴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污染。

高一地理笔记整理手写

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一主要涵盖了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包括地球的运动、大气环境、水环境、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等内容。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整理与汇总。

一、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

定义: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运动。

周期:恒星日,约23小时56分4秒。

地理意义: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地转偏向力)。

地球的公转

定义: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周期:恒星年,约365日6时9分10秒。

地理意义:产生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黄赤交角

定义: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

大小:目前约为23°26′。

地理意义: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进而产生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二、大气环境

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水汽和杂质:水汽、尘埃、微生物等。

大气的垂直分层

对流层:人类生活的主要层次,天气现象多发生在此层。

必修一地理课本笔记

高中地理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地理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量来源: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较少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较多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量来源是地面。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 (选择性吸收):臭氧吸收紫外线; 二氧化碳、水汽、甲烷、氟氯烃等吸收红外线反射:与天空中的云量相关,云越多、越厚则反射越强散射:蓝色光比较容易被散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可以避免地球上出现“过高”的温度,其强弱可以受到天气阴晴、太阳高度角(纬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甲烷、氟氯烃等专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再以大气辐射的形式释放出来,其中绝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回地面。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可以避免地球上出现“过低”的温度,其强弱可以受到二氧化碳含量、天气阴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强弱与大气逆辐射的强弱呈正相关。二、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冷热不均 ↓空气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差异 ↓空气水平运动(风)冷热不均是形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气压差异是形成大气水平运动(风)的直接原因案例分析:海陆风与海陆热力差异城市风与热岛效应1.空气的垂直运动:地面受热→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出现云雨天气地面冷却→冷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出现晴朗天气2.空气的水平运动(风):水平气压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同时垂直等压线地转偏向力:北右南左摩擦力:(高空中可忽略,造成风向与等压线平行)3.风向与风力的判断:风向判断:主要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风力判断:主要取决于气压差大小即等压线的密集程度§2气压带和风带一、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以上就是高中必修一地理笔记的全部内容,一、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 定义: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运动。周期:恒星日,约23小时56分4秒。地理意义: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地转偏向力)。地球的公转 定义: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周期:恒星年,约365日6时9分10秒。地理意义:产生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