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课本?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以及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综上所述,山东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课本必修一主要涵盖了行星地球、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表形态的塑造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等自然地理方面的内容。那么,高一地理必修一课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心中装着中国和世界的地图,再运用些简单的物理知识。就Ok了。。。地形,气候,洋流分布和作用什么的,也是也是一样。图像(地)和简单物理(理),此所谓地理,具体为自然地理。
很简单、就是多看书..特别要多看地图、还有要多做题要点: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0�2/日 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0�2(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0�2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0�2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0�226’S向南北降低
23�0�2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0�2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0�2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0�2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0�2,时间相差1小时,每1�0�2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0�2-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第二单元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2022年最新版中图版高中地理全套课本介绍、教材目录及学习指南
教材介绍: 这套高中地理教材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于2019年经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审核通过。 分为必修教材和选择性必修教材两部分。必修教材包含两册,主要覆盖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核心概念;选择性必修教材包含三册,供选择地理专业的学生深入学习。
教材目录: 必修教材目录涵盖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地理过程与人类活动、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等核心章节。 选择性必修教材目录则涉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等进阶内容。
学习指南: 学习安排:高二年级学习必修一、二,完成水平考试。若选择地理专业,高三将继续学习选择性必修一至三册。 教辅选择:学习新课程时,可使用全解类或解读类教辅辅助理解;完成知识点学习后,通过课时练习类教辅巩固;利用单元类或综合类试卷检验学习效果,并针对测试中的问题使用专项类教辅进行强化训练。

必修一部分(高一)
第一章行星地球
§1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级别:
河外星系←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2、太阳系中距太阳由近及远的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因为地球上有生物,所以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4、地球上产生生命的基本条件:外部条件包括太阳稳定的光照和地球安全的运行轨道;自身条件:(1) 地球有适中的质量体积,所以地球周围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2)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及地球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所以地球上有适中的温度;(3)地球上有液态水(能形成海洋)。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它可以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可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还可以通过人为转化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
2、太阳活动的标志包括黑子和耀斑。当太阳活动比较剧烈时,可以形成磁暴和极光现象,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可以诱发水旱灾害和地震等自然灾害。
§3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其自转周期若以太阳为参照物大约为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日;若以远离地球的某一恒星为参照物,则大约为23小时56分4秒,叫做一个恒星日日。

山东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课本必修一主要涉及的是自然地理。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行星地球:
宇宙中的地球:介绍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基本信息。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探讨太阳辐射对地球气候、生物活动等方面的影响。
地球的运动: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以及这些运动对地球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现象的影响。
地球的圈层结构:详细阐述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点。
地球上的大气: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解释大气中温度差异如何导致气流运动和气压变化。
气压带和风带:介绍全球气压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以及风带的形成和特点。
常见天气系统:分析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形成、发展和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探讨气候变化的原因、趋势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以上就是高一地理必修一课本的全部内容,2022年所有公立高中新生都将采用这套革新教材。教材目录一览: 必修一:深入浅出的章节分布,领略地理的魅力。 必修二:知识的层层递进,构建地球科学理解。 选择性必修一册:拓宽视野,解锁更多地理探索。 选择性必修二册:实践与理论的完美结合,提升应用能力。 选择性必修三册:挑战与机遇并存,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