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二、元素周期律 原子半径大小影响因素:电子层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负化合价数=8最外层电子数。 同主族、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金属性增强;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减小,得电子能力增强。三、那么,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周期 同一横行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类别 周期序数 起止元素 包括元素种数 核外电子层数
短周期 1 H—He 2 1
2 Li—Ne 8 2
3 Na—Ar 8 3
长周期 4 K—Kr 18 4
5 Rb—Xe 18 5
6 Cs—Rn 32 6
7不完全 Fr—112号(118) 26(32) 7
第七周期 原子序数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个位数=最外层电子数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
族 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或: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18个纵行(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8、9、10三个纵行))
主族 A 7个 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
副族 B 7个 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 第Ⅷ族和全部副族通称过渡金属元素
Ⅷ族 1个有3个纵行
零族 1个 稀有气体元素 非常不活泼
碱金属 锂、钠、钾、铷、铯、钫(Li、Na、K、Rb、Cs、Fr)
结构 因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易失去电子,显+1价,
物理性质 密度 逐渐增大 逐渐升高
熔沸点 逐渐降低 (反常)
化学性质 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增加,最外层电子离核越远,
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越活泼
卤素 氟、氯、溴、碘、砹(F、Cl、Br、I、At)
结构 因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易得到电子,显-1价,
物理性质 密度 逐渐增大
熔沸点 逐渐升高 (正常)
颜色状态 颜色逐渐加深 气态~液态~固态
溶解性 逐渐减小
化学性质 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增加,最外层电子离核越远,
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越不活泼
与氢气反应 剧烈程度:F2>Cl2>Br2>I2
氢化物稳定性 HF>HCl>HBr>HI
氢化物水溶液酸性 HF 氢化物越稳定,在水中越难电离,酸性越弱 三、核素 原子质量主要由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决定。 1 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 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4最高价氧化物和水化物的酸碱性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这些有的是第一节有的是本章后面几节的不管怎么说记下来有好处,以后都用的上 有机化合物主要由氧元素、氢元素、碳元素组成。有机物是生命产生的物质基础。 其特点主要有: 多数有机化合物主要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此外也常含有氧、氮、硫、卤素、磷等。 11、金属的通性:导电、导热性,具有金属光泽,延展性,一般情况下除Hg外都是固态 12、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 ①热分解法:适用于不活泼金属,如Hg、Ag ②热还原法:适用于较活泼金属,如Fe、Sn、Pb等 ③电解法:适用于活泼金属,如K、Na、Al等(K、Ca、Na、Mg都是电解氯化物,Al是电解Al2O3) 13、铝及其化合物 Ⅰ、铝 ①物理性质:银白色,较软的固体,导电、导热,延展性 ②化学性质:Al—3e-==Al3+ a、与非金属:4Al+3O2==2Al2O3,2Al+3S==Al2S3,2Al+3Cl2==2AlCl3 b、与酸:2Al+6HCl==2AlCl3+3H2↑,2Al+3H2SO4==Al2(SO4)3+3H2↑ 常温常压下,铝遇浓硫酸或浓硝酸会发生钝化,所以可用铝制容器盛装浓硫酸或浓硝酸 c、与强碱:2Al+2NaOH+2H2O==2NaAlO2(偏铝酸钠)+3H2↑ (2Al+2OH-+2H2O==2AlO2-+3H2↑) 大多数金属不与碱反应,但铝却可以 d、铝热反应:2Al+Fe2O3===2Fe+Al2O3,铝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可以还原一些金属氧化物 Ⅱ、铝的化合物 ①Al2O3(典型的两性氧化物) a、与酸:Al2O3+6H+==2Al3++3H2O b、与碱:Al2O3+2OH-==2AlO2-+H2O ②Al(OH)3(典型的两性氢氧化物):白色不溶于水的胶状物质,具有吸附作用 a、实验室制备:AlCl3+3NH3•H2O==Al(OH)3↓+3NH4Cl,Al3++3NH3•H2O==Al(OH)3↓+3NH4+ b、与酸、碱反应:与酸 Al(OH)3+3H+==Al3++3H2O与碱 Al(OH)3+OH-==AlO2-+2H2O ③KAl(SO4)2(硫酸铝钾) KAl(SO4)2•12H2O,十二水和硫酸铝钾,俗名:明矾 KAl(SO4)2==K++Al3++2SO42-,Al3+会水解:Al3++3H2OAl(OH)3+3H+ 因为Al(OH)3具有很强的吸附型,所以明矾可以做净水剂 14、铁 ①物理性质:银白色光泽,密度大,熔沸点高,延展性,导电导热性较好,能被磁铁吸引。 常见的烃、乙醇、乙酸、酯的燃烧方程式, 甲烷与氯气光照的反应, 乙烯的加成, 苯的取代, 乙醇的催化氧化、酯化反应, 乙酸的酸性、酯化反应, 酯的水解反应 加聚反应 总结下,可能不是很全: 具有酸性(一般酸性强于碳酸) 能与钠反应得到氢气 不能被还原成醛(注意是“不能”) 能与醇发生酯化反应 酯,官能团,酯基 能发生水解得到酸和醇 物质的制取: 实验室制甲烷 CH3COONa+NaOH→Na2CO3+CH4 (条件是CaO 加热) 实验室制乙烯 CH3CH2OH→CH2=CH2↑+H2O (条件为加热,浓H2SO4) 实验室制乙炔 CaC2+2H2O→Ca(OH)2+C2H2↑ 工业制取乙醇: C2H4+H20→CH3CH2OH (条件为催化剂) 乙醛的制取 乙炔水化法:C2H2+H2O→C2H4O(条件为催化剂,加热加压) 乙烯氧化法:2 CH2=CH2+O2→2CH3CHO(条件为催化剂,加热) 乙醇氧化法:2CH3CH2OH+O2→2CH3CHO+2H2O(条件为催化剂,加热) 乙酸的制取 乙醛氧化为乙酸 :2CH3CHO+O2→2CH3COOH(条件为催化剂和加温) 加聚反应: 乙烯聚合 nCH2=CH2→-[-CH2-CH2-]n- (条件为催化剂) 氯乙烯聚合 nCH2=CHCl→-[-CH2-CHCl-]n- (条件为催化剂) 氧化反应: 甲烷燃烧 CH4+2O2→CO2+2H2O(条件为点燃) 乙烯燃烧 CH2=CH2+3O2→2CO2+2H2O(条件为点燃) 乙炔燃烧 C2H2+3O2→2CO2+H2O (条件为点燃) 苯燃烧 2C6H6+15O2→12CO2+6H2O (条件为点燃) 乙醇完全燃烧的方程式 C2H5OH+3O2→2CO2+3H2O (条件为点燃) 乙醇的催化氧化的方程式 2CH3CH2OH+O2→2CH3CHO+2H2O(条件为催化剂) 乙醛的催化氧化: CH3CHO+O2→2CH3COOH (条件为催化剂加热) 取代反应: 有机物分子中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做取代反应。 高一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 一、元素周期表编排原则:按原子序数递增排列,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为一个横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顺序排为一个纵行。 表示元素位置:周期序数代表电子层数,主族序数代表最外层电子数。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元素性质判断:金属性强弱可通过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氢氧化物碱性、置换反应等判断;非金属性强弱可通过与氢气生成氢化物的难易、氢化物稳定性、水化物酸性等判断。 核素概念:具有特定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原子。 质量数和同位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同位素为同一元素但中子数不同。 二、元素周期律原子半径大小影响因素:电子层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负化合价数=8最外层电子数。 以上就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的全部内容,蚁酸(甲酸)、水杨醛(邻羟基苯甲醛)、肉桂醛(β-苯基丙烯醛)、巴豆醛(2-丁烯醛)、水杨酸(邻羟基苯甲酸)、氯仿(三氯甲烷)、草酸(乙二酸)、苦味酸(2,4,6-三硝基苯酚)、甘氨酸(α-氨基乙酸)、丙氨酸(α-氨基丙酸)、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高一数学必修二课程讲解视频
高一化学课本电子版
青岛高一物理课本
高一化学必修二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