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框架?高中地理必修一风成地貌知识点框架如下:一、风成地貌概述 风成地貌是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类型。二、风力侵蚀地貌 主要特征:包括风蚀蘑菇、风蚀壁龛、风蚀柱、风蚀沟槽、风蚀残丘、风蚀洼地以及戈壁等地貌。 具体地貌解释: 风蚀蘑菇:顶部平坦,底部较宽,形如蘑菇。 风蚀壁龛:风力侵蚀在岩石表面形成的凹陷区域,形状多样。那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框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思维导图及高一知识框架图可以整理如下:
一、陆地水与水循环核心概念:降水、蒸发、地表径流等。 知识框架:展示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下渗等环节,以及这些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
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核心概念:风、水、冰川等外力作用。 知识框架:展示不同外力作用如何影响地表形态,包括风蚀、水蚀、冰蚀等地貌的形成过程。
三、行星地球核心概念: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知识框架:梳理地球的四大圈层及其相互关系,揭示地球的生态平衡和独特性。
四、自然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与整体性核心概念:整体与局部、气候与地形。 知识框架:展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包括气候对地形的影响、地形对气候的反馈等,以及这些要素如何共同构建出独一无二的地理景观。
上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听讲,课后复习;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课,多动手做笔记,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要有杂念,千万不要和同学讲话,如果讲话,不仅会打断你的思路,还会让你听不到老师讲课,我建议你买一本参考书和一本练习,多抽出时间写写,我相信你一定会学好的,加油!
这个很大一部分取决与你的兴趣。
确实初中和高中的地理断层很大 你可以多看看地理图册 至少要把一些主要的地形图记清楚这对以后看图断位很有帮助
再者高中对于晨昏图要求比较高 所以你要把地球自转 怎么判断经纬线弄清楚
然后就是一些背的东西了 有些重要的地方的一些特质 一定要明白 明白之后 再遇到类似的地形还是地方的就会套了
地理很重要的一个是你要会看图 会套 你要看到图 就要大概知道它的考点是什么 这样你要是答不出来 也可以多少写一点 赚点分数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o/日 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
高一地理的知识点具体的总结
第一单元 宇宙环境
一、考试内容分析: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阳系图: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最大)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 太阳活动类型 太阳活动比较 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 黑子 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 耀斑 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二分二至图”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
希望可以帮到你哈
1. 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第一章内容的思维导图(知识树框架图)
a. 宇宙中地球的位置
1. 天体的形式: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等。
2.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
b. 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 八大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c.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1. 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2. 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适于呼吸的大气、液态的水。
d.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 为地球提供能量: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 太阳活动影响地球:黑子、耀斑、太阳风等。
e. 地球的运动
1. 地球自转:围绕地轴转动,自西向东。
2. 地球公转: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自西向东。
3. 地球运动的周期:恒星日、太阳日、恒星年、回归年。
f. 昼夜交替和时差
1. 昼夜交替的原因:地球自转。
2. 晨昏线的判读:相交且平分赤道。
3. 地方时的计算: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以上就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框架的全部内容,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思维导图及高一知识框架图可以整理如下:一、陆地水与水循环 核心概念:降水、蒸发、地表径流等。 知识框架:展示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下渗等环节,以及这些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核心概念:风、水、冰川等外力作用。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