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部分 《<论语>十二章》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文中涉及的学习方法包括“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强调学习要反复实践、不断复习。修身做人的道理有“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等,提倡自我反省、宽容待人。那么,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以下内容是我为整理的高一语文知识点,欢迎阅读学习。
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1
文言实词
兴文言翻译xīng起;兴起。《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就文言翻译jiù接近;靠近;趋向。《劝学》:“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望文言翻译wàng远望;远看。《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长文言翻译cháng长,与“短”相对。《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文言虚词
而<连词>
1.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表假设关系。《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焉
(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于
(1)<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也<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
1.表陈述或解释。《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乎<介>相当于“于”
1.连词,表递进。
【 #高一#导语】学习语文的积累的方法有三种:单元积累法、考点积累法和易混点积累法。 考 网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1.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一
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为见女”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4)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2.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二
通假字
1、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2、木直中绳,?以为轮。(?:同“?”,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
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高考语文文言文19分的总分,这部分内容拉分特别厉害,得分高的能得到满分,但是得分率低的,也该也就6-8分。学习和备考中,文言文知识点需要梳理积累,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1
《鸿门宴》知识点
1通假字
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8.令将军与臣有却。却,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
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古时乘车。
2虚词实词
(一)实词
飨土卒(飨;犒劳)
夜驰之(之:到,往)
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
从沛公(从:跟从)
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
与臣游(游:交往)
籍吏民(籍:登记)
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
具言(具:详细,完备)
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
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
坐须臾(须臾:片刻)
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
督过之(督过:责备)
留谢(谢:辞谢)
(二)虚词
固不如也(固:当然)
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
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
因言曰(因:趁机)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
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
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
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3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本知识点总结如下:
一、文言文部分
《<论语>十二章》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
文中涉及的学习方法包括“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强调学习要反复实践、不断复习。
修身做人的道理有“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等,提倡自我反省、宽容待人。
《劝学》
荀子认为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
文中运用大量比喻论证学习的重要性,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
强调积累、坚持和专心致志在学习中的作用。
《师说》
韩愈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教师定义。
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风气,强调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阐述择师的标准不应以年龄、地位为限,而应注重学问和能力。
《赤壁赋》
苏轼通过描写赤壁夜景和主客问答,表达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文中“变”与“不变”的哲学思想,体现了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偶等,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以上就是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的全部内容,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劝学》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如下:一、通假字 有:同“又”,表示整数与零数相加,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生:同“性”,指天赋、资质,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二、古今异义 博学:古义指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