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高考

高考数学公式大全理科,高中所有数学公式整理理科

  • 高考
  • 2025-07-11

高考数学公式大全理科?物理公式:胡克定律:公式:$F = kx$说明:$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重力公式:公式:$G = mg$说明:$g$随离地面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重力约等于地面上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力的合成与分解:说明: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那么,高考数学公式大全理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高三理科数学公式大全

同学们上高中后会接触到许许多多的数学公式,理科数学公式有哪些呢。以下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理科数学公式大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理科数学公式大全

-b+√(b2-4ac)/2a-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x1+x2=-b/ax1*x2=c/a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b2-4a=0注:方程有相等的两实根

b2-4ac>0注: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个实根

b2-4ac<0注:方程有共轭复数根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注:(a,b)是圆心坐标

圆的一般方程x2+y2+Dx+Ey+F=0注:D2+E2-4F>0

抛物线标准方程y2=2pxy2=-2pxx2=2pyx2=-2py

直棱柱侧面积S=c*h斜棱柱侧面积S=c'*h

正棱锥侧面积S=1/2c*h'正棱台侧面积S=1/2(c+c')h'

圆台侧面积S=1/2(c+c')l=pi(R+r)l球的表面积S=4pi*r2

圆柱侧面积S=c*h=2pi*h圆锥侧面积S=1/2*c*l=pi*r*l

弧长公式l=a*r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0扇形面积公式s=1/2*l*r

锥体体积公式V=1/3*S*H圆锥体体积公式V=1/3*pi*r2h

斜棱柱体积V=S'L注:其中,S'是直截面面积,L是侧棱长

柱体体积公式V=s*h圆柱体V=pi*r2h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三角形的面积

已知三角形底a,高h,则S=ah/2

已知三角形三边a,b,c,半周长p,则S=√[p(p-a)(p-b)(p-c)](海伦公式)(p=(a+b+c)/2)

和:(a+b+c)*(a+b-c)*1/4

已知三角形两边a,b,这两边夹角C,则S=absinC/2

设三角形三边分别为a、b、c,内切圆半径为r

则三角形面积=(a+b+c)r/2

设三角形三边分别为a、b、c,外接圆半径为r

则三角形面积=abc/4r

拓展阅读:学习数学的方法

先看笔记后做作业

有的高一学生感到,老师讲过的,自己已经听得明明白白了。

高考数学公式总结大全

在中国的高考制度下,“理科综合分”是一个重要的评估指标,它代表了考生在理科三大主科——数学、物理、化学上的总成绩。这个分数的计算方法是基于各科目的重要性和难度,通过特定的权重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出的。

具体来说,理科综合分的计算公式为:理科综合分=数学成绩×0.3+物理成绩×0.3+化学成绩×0.4。这意味着数学和物理的权重相同,而化学的权重稍高一些,这反映了化学在理科科目中的重要地位。

为了提高自己的理科综合分,考生需要全面准备三门科目,不仅要深入理解每个科目的考试大纲,还要熟练掌握各个考点的知识点和解题技巧。此外,考生还需要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特长选择最合适的科目组合,以确保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取得优异的成绩。

值得注意的是,备考过程中,除了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题来提升解题能力,增强应试技巧。同时,合理安排复习计划,确保在每个科目上都能得到充分的复习和练习,从而在考试中发挥出最佳水平。

总而言之,理科综合分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考生在充分准备和合理规划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备考。通过这样的努力,考生不仅能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也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考公式大全数学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

40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6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6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6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6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7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73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 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

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79 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80 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 三边

8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 的一半

82 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 一半 L=(a+b)÷2 S=L×h

83 (1)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a:b=c:d,那么ad=bc

如果ad=bc,那么a:b=c:d wc呁/S∕?

84 (2)合比性质 如果a/b=c/d,那么(a±b)/b=(c±d)/d

85 (3)等比性质 如果a/b=c/d=…=m/n(b+d+…+n≠0),那么

(a+c+…+m)/(b+d+…+n)=a/b

86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 线段成比例

87 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8 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89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90 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9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92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93 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94 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95 定理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 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96 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 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97 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8 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99 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 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 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 径的圆

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 平分线

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 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109定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高中必备数学公式理科

辅助角公式

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公式展开=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之,若要将

化简为只含正弦的三角比的形式,则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以下各式化为只含有正弦的形式,即化为的形式

(1)(2)

4.辅助角公式•推导

对于一般形式

不全为零),如何将表达式化简为只含有正弦的三角比形式?

其中辅助角

确定,即辅助角

------------------我们称上述公式为辅助角公式,其中角

为辅助角。

5.试将以下各式化为的形式.并求出该函数的最小正周期、单调区间、最值、对称轴及对称中心

(1)(2)

(3) (4)

(5)(6)

诱导公式

诱导公式

可用十个字概括为“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诱导公式一:,,

诱导公式二:; =,

诱导公式三:;,

诱导公式四:; ,

诱导公式五:;

诱导公式六:;

(1)先负角化正角

(2)将较大的角减去的整数倍

(3)然后将角化成形式为(为常整数);

(4) 然后根据“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化为最简角;

正弦定理(两边一对角):

1、余弦定理:

在中,有,,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2、余弦定理的推论:

,,.

(一)知识归纳:

1.概念与公式:

①等差数列:1°.定义:若数列

称等差数列;

2°.通项公式:

3°.前n项和公式:公式:

②等比数列:1°.定义若数列

(常数),则

称等比数列;2°.通项公式:3°.前n项和公式:

当q=1时

2.简单性质:

①角标和性质:设p、q、r、s为正整数,且

1°若

是等差数列,则

2°若

是等比数列,则

3°若

是等差数列,则

4°若

是等比数列,则

②中项及性质:

1°设a,A,b成等差数列,则A称a、b的等差中项,且

2°设a,G,b成等比数列,则G称a、b的等比中项,且

③等间隔性质:

1°若

是等差数列,则等间隔取出的数列仍为等差数列;

2°若

是等比数列,则等间隔取出的数列仍为等比数列;

高考数学公式一览表理科

中物理公式总结

物理定理、定律、公式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以上就是高考数学公式大全理科的全部内容,在数学的宇宙中,有一颗璀璨的心形轨迹,它的名称是“笛卡尔公式”,公式为r=a(1-sinθ)。这颗心形轨迹的诞生,源自于一段浪漫而神秘的爱情故事。传说中,笛卡尔在去世前寄出的最后一封情书中,隐藏着这颗心形的坐标图,图中藏着一颗被爱所包围的心。笛卡尔为所爱的公主写下了这段最隐秘的告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