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什么时候废除?综上所述,1966年废除高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治运动的影响、教育制度改革的推动以及社会背景的变化共同作用,促使了高考制度的暂时废止。然而,这一改革尝试也引发了后续的教育和社会问题,为后续教育制度的完善和调整提供了反思的契机。那么,高考什么时候废除?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966年废除高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政治运动影响、教育制度改革以及社会背景的变化。
一、政治运动的影响
1966年,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高考被视为“旧教育制度”的象征,受到强烈的批判。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深入,高考被视作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产物,不利于阶级斗争和革命思想的教育,因此被废除。
二、教育制度改革的推动
在当时,教育领域的改革正在寻求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废除高考被认为是推动教育改革的一种方式,期望建立一种更为平等、注重实践能力的教育评估体系。这种改革尝试旨在打破阶层固化,让更多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三、社会背景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变革,高考制度的不适应性逐渐显现。当时的中国社会强调阶级斗争和群众运动,高考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机制,被认为与这种社会氛围不相符。此外,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单纯依赖高考作为选拔标准也面临挑战,需要更为综合的评估机制。
综上所述,1966年废除高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治运动的影响、教育制度改革的推动以及社会背景的变化共同作用,促使了高考制度的暂时废止。

1966年,由于文革的影响,高考制度被废止,同年大学招生也暂停了。当时的高中毕业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城市里的学生纷纷到农村插队落户,参加劳动锻炼,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这一时期,上山下乡成为许多青年的生活常态,他们远离城市的喧嚣,深入农村,与农民一起劳动,学习农业知识。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也为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了深刻影响。
上山下乡的青年们在农村中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力,学会了独立生活。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参与农业生产,体验到了农民的艰辛。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学会了尊重劳动,珍惜粮食,同时也学会了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这一时期的上山下乡运动,虽然在当时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但如今看来,它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不仅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具有农村工作经验的人才,也为城市的青年提供了一次深刻的社会实践。
上山下乡的青年们在农村中,通过与农民的交流和合作,学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他们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在逆境中坚持下去,这些经历对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
尽管高考制度在1966年被废止,但上山下乡的运动仍然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农村工作经验的人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考于1966年停止,1977年恢复。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中国教育体系遭受严重冲击,高考制度被废除,大学招生改为“推荐制”,即由群众推荐、领导批准,不再进行文化考试。这种招生方式导致了人才埋没、教育质量下降、不正之风盛行等诸多问题。1977年,为解决现代化建设人才断层问题,邓小平主动提出要管科技和教育。8月,在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武汉大学查全性教授提出恢复高考的建议,得到强烈共鸣,邓小平当场拍板决定当年恢复高考。10月12日,国务院正式宣布恢复高考;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正式公布这一消息。1977年高考极为特殊,考试于冬季(11月28日至12月25日)举行;积压十余年的考生使参考人数达570万,年龄跨度从十三四岁到三十六七岁;因办学条件有限,仅录取27.3万人,录取率不足5%;考试内容因考生基础知识匮乏而相对简单。高考恢复打破了看重家庭出身的局限,传递公平竞争理念,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

1977年之前不可以高考的原因及恢复高考之前读大学的方法为:通过“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1966年6月18日,《人民日报》社论提出废除高考制度,高考被认定是为资产阶级培养接班人。
1970年,部分大学在“七二一”指示下,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录取方法为“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十六字方针,不需要通过考试。
1977年,中断了11年之久的高考制度得到重新恢复。恢复高考制度,不仅改变了十多年来积累起来的青年的命运,更改变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航向。
1977年12月,全国各地573万考生走进了高考考场,构成了中国考试史上最强大的高考阵容。中断了11年的高考制度的恢复,冲破了十年动乱禁锢着的中国知识界和思想界的牢笼,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开展提供了急先锋和主力军。
从1977底到1978年夏的半年之内,由1080万青年学子会聚而成的浩荡大军所参加的那两次高考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新中国高考制度简述
新中国高考制度自建立以来,经历了多次重大改革与调整,其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统考制度建立(1952-1965年)
1952年,全国开始实施统一考试制度,这一制度标志着新中国高考制度的正式确立。在这一阶段,高考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科目、统一考试日期、统一招生日期、统一新生录取、统一政审标准和健康检查。考试科目涵盖了政治、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化学、生物等多个领域,全面考察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废除高考统考(1966-1976年)
由于历史原因,1966年至1976年期间,高考统考制度被废除。在此期间,高校招生主要采取自主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方法。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学生,以开卷的形式参加政治、语文、数学、理化四科的考查,这种招生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三、恢复高考(1977-1984年)
1977年,高考制度得以恢复,这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在恢复初期,考试科目分为理工类和文史类,分别考察语文、政治、数学以及理化或史地等科目。
以上就是高考什么时候废除的全部内容,1977年之前不可以高考的原因及恢复高考之前读大学的方法为:通过“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1966年6月18日,《人民日报》社论提出废除高考制度,高考被认定是为资产阶级培养接班人。1970年,部分大学在“七二一”指示下,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录取方法为“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