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文综 > 高中地理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高中地理大气环流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
  • 2025-09-15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1. 高中地理答题时,应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回答,主要包括气压带、风带以及季风的影响。2. 全球平均纬向环流中,对流层的大气沿纬圈方向运行。在低纬度地区,盛行东风,形成东风带,也称为信风带。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南半球为东南信风。3. 中纬度地区,盛行西风,称为西风带,其纬度范围比东风带宽。西风强度随纬度增加,那么,高中地理大气环流?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比较四点的压力

高中地理气候问题解答

高中地理中,气候问题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知识点,经常成为考试中的丢分项。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部分内容,以下是对气候问题中常见考点的详细解答。

一、影响气温的因素

纬度:是决定气温的主要因素。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形成了热、温、寒等不同的气候带。

大气环流:包括气压带、风带与季风。气流性质与来向对气温有显著影响。例如,靠近冬季风的源地,气温会较低;受来自高纬的气流影响,气温也会降低。

地形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垂直递减率约为-0.6℃/100米。

山间盆地、河谷等地形由于屏障作用,气温较高。

山地阳坡比阴坡气温高。

背风坡处可能出现焚风效应,导致气温升高。

海陆位置

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温差小;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温差大。

沿海地区冬季气温较内陆高,夏季气温较内陆低。

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人类活动: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也会对气温产生影响。

2025新高一湘教版地理

大气环流,一般是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范围的大气运行现象,既包括平均状态,也包括瞬时现象,其水平尺度在数千公里以上,垂直尺度在10km以上,时间尺度在数天以上。大气大范围运动的状态。某一大范围的地区(如欧亚地区、半球、全球),某一大气层次(如对流层、平流层、中层、整个大气圈)在一个长时期(如月、季、年、多年)的大气运动的平均状态或某一个时段(如一周、梅雨期间)的大气运动的变化过程都可以称为大气环流。

洋流又称海流,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运动外,海水沿一定途径的大规模流动。引起海流运动的因素可以是风,也可以是热盐效应造成的海水密度分布的不均匀性。前者表现为作用于海面的风应力,后者表现为海水中的水平气压强梯度力。加上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便造成海水既有水平流动,又有垂直流动。其中盛行风是风海流的主要动力。由于海岸和海底的阻挡和摩擦作用,海流在近海岸和接近海底处的表现,和在开阔海洋上有很大的差别。

高中地理三圈环流知识总结

高中地理中关于气压带与风带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大气环流概念: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特点:具有全球性、长期性和规律性。 成因:不同纬度太阳辐射能量差异造成的高低纬间的热量差异。 意义:促进高低纬之间和海陆之间的水汽和热量运输、交换,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和平衡,影响全球的大气和气候。

二、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及季节移动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由于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转的影响,形成了一系列的气压带和风带。 季节移动: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也会发生相应的季节移动。在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三、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北半球冬季,陆地降温快,形成高压中心;海洋降温慢,形成低压中心。 北半球夏季,陆地升温快,形成低压中心;海洋升温慢,形成高压中心。

四、大气热力作用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可见光吸收较少。

高中地理大气热力环流

高中地理从大气环流的角度答题应该答气亚带、风带、季风。

从全球平均的纬向环流看,在对流层里,最基本的特征是:大气大体上沿纬圈方向绕地球运行,在低纬地区常盛行东风,称为东风带,又称为信风带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南半球为东南信风。中纬度地区则盛行西风,称为西风带。其所跨的纬度比东风带宽。西风强度随纬度增加。最大风出现在30°—40°上空的200百帕附近,称为行星西风急流。在极地附近,低层存在较浅薄的弱东风,称为极地东风带。

从全球径向环流看,在南北方向及垂直方向上的平均运动构成三个经圈环流:1.低纬度的正环流,即哈得来环流。在近赤道地区空气受热上升,在高层向北运行逐渐转为偏西风,在30°N左右有一股气流下沉,在低层又分为两支,一支向南回到近赤道,另一支北移。2.中纬度形成一个逆环流或称间接环流,费雷尔环流。3.极区正环流,即极地下沉而在60°N附近为上升,从而形成一个正环流,但较弱,在中纬地区与低纬区之间,则常有极锋活动。大气环流通常包含平均纬向环流、平均水平环流和平均径圈环流3部分。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总结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

气压带和风带是地球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对全球气候产生深远影响。

形成原因

赤道地区受热多,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

极地地区受冷多,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

南北纬30°附近,气流下沉后向赤道和极地扩散,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南北纬60°附近,来自极地的冷气流与来自赤道的暖气流相遇,暖气流上升,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分布规律

赤道低气压带位于0°纬线附近;

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南北纬30°附近;

副极地低气压带位于南北纬60°附近;

极地高气压带位于90°纬线附近;

信风带位于0°~30°纬线之间,风向一般为偏东风;

西风带位于30°~60°纬线之间,风向一般为偏西风;

极地东风带位于60°~90°纬线之间,风向一般为偏东风。

移动规律

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北;北半球冬季,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南。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

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M)形成,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导致亚洲东部和南部盛行西北季风或东北季风。

以上就是高中地理大气环流的全部内容,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 气压带和风带是地球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对全球气候产生深远影响。形成原因:赤道地区受热多,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极地地区受冷多,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南北纬30°附近,气流下沉后向赤道和极地扩散,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