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三段式?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对于《化学平衡》章节的理解,掌握“三段式”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所谓“三段式”,即通过“起”、“转”、“平”三个步骤来分析化学反应过程。具体来说,“起”指的是反应开始时各物质的初始量,若总体积不变,可以用物质的量浓度表示;“转”则是指反应过程中各物质转化的量,那么,高中化学三段式?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选D,
设SO2原有物质的量为n,平衡时O2减少量为X
2SO2(g) + O2(g)===2SO3(g) 气体减少量
起始 n1.1 0 0
平衡 n-2X 1.1-X2X X= 0.315
平衡时气体压强为反应前的82.5%,故有
n-2X + 1.1-X+ 2X =n+1.1-X=n+0.785
(n+0.785)/(n+1.1)=0.825求得n=0.7
SO2转化率为0.315*2/0.7=0.9=90%
A,SO3的生成速率与SO2的消耗速率表示的都是正反应速率,故不能用于判断平衡
B,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放热),故正反应速率减小程度比逆反应速率减小程度小
C,将平衡混合气体通入过量BaCl2溶液中,得到沉淀只能是硫酸钡,若不考虑SO2在通入溶液过程形成H2SO3被氧化为H2SO4的话,就只生成0.63molBaSO4,质量为146.79g;若考虑转化为H2SO4,则生成0.7molBaSO4,质量为163.1g,故C错误
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对于《化学平衡》章节的理解,掌握“三段式”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所谓“三段式”,即通过“起”、“转”、“平”三个步骤来分析化学反应过程。具体来说,“起”指的是反应开始时各物质的初始量,若总体积不变,可以用物质的量浓度表示;“转”则是指反应过程中各物质转化的量,也就是发生了反应的物质的减少量;“平”指的是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最终量。
对于“三段式”方法的理解,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如何正确地计算每一部分的内容。以某一单独物质为例,“平”等于“起”减去“转”。这里,“起”是反应前的物质量,“转”是反应过程中该物质转化的量,而“平”则是反应达到平衡时,该物质的剩余量。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清晰地看出每一步骤的变化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平”时各物质的量之比应符合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比。例如,若化学方程式为A+B=C+D,则A和B的反应量之比应与C和D的生成量之比相等,且A和B的消耗总量应等于C和D的生成总量。
通过“三段式”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平衡的本质,掌握化学平衡的计算方法,这对后续学习和解题都有很大帮助。
此外,“三段式”方法也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平衡状态变化,比如温度、压力或浓度的变化对平衡位置的影响。
用三段式给你解答:设平衡时C的物质量浓度是x(单位是mol/L)。
2A(g)+2B(s)↔ C(g)+D(g)
起始浓度1mol/L (B是固体) 0 0
转化浓度 2xxx
平衡浓度 1-2x xx
根据K ==1,得:x / (1-2x ) == 1(注意:这是开方后的结果,因为二次方不好输入)
得:x == 1/3,所以平衡时C的物质量浓度是1/3mol/L。
起、转、平…按接段把个物质浓度都列出来…转化浓度是按照方程式的系数,按比例记算的…这样的题要敢于设未知数…
列出“起转平”,“起”列出各物质还没反应时的物质的量(总体积不变可用物质的量浓度),“转”列出各物质反应了多少,“平”达到平衡时还剩多少。其中关系:就某一单独物质,“平”等于“起”减去“转”。“平”时各物质比符合方程式系数比。
以上就是高中化学三段式的全部内容,2 N2O5 ↔ 4 NO2 + O2 起始量: 0.0408 mol 0 mol 0 mol 变化量: x mol 2x mol x/2 mol 1分钟量: 0.0300 mol 根据物质的守恒定律,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