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理综 > 高中物理

高中物理易错点,高中物理易错题

  • 高中物理
  • 2025-06-16

高中物理易错点?136.机械能守恒定律是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的一个特例,当有除重力(或系统内弹力)以外的力做功时,机械能不再守恒,但系统的总能量仍守恒。 137.选纸带时,只要是正确操作打出的纸带都可用,不必非要选用前两个点间距为2㎜的。 138.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不需要测质量,故用不着天平。那么,高中物理易错点?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高考物理易错点总结

Vt^2-Vo^2=2as

一个物体做匀加速运动经过一段距离S。则末速度的平方减初速度的平方等于距离乘以加速度的2倍。

Va=(Vo+Vt)/2=V(t/2)

平均速度等于初速度与末速度的平均数,也等于t/2时刻的瞬时速度。

S2-S1=at^2

一个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两段连续且相等的时刻内通过的距离分别是S1,S2,则两端距离的差等于at^2

a=(vt-v0)/t(所有匀加速情况通用,含正负号)

a=(vt^2-v0^2)/2s(不含正负号,领行判断)

a=2(s-v0*t)/t^2(含正负号)

当初速度为零时,v0=t上述一切照样成立

注:vt是末速度,不是速度乘以时间,打字时没法用下标,多多包涵,v0同理

*是乘以,/是除以,^是乘方

我写的这些都是基本式,其他一切关于加速度的式子只不过是它们的某种变形(如v0=0或vt=0)记住这三个,没有别的。

高中物理只要能弄懂,是非常好学的。抽象没关系,消化是关键。

加速度分两种1,有规律的使物体的运行速度均匀变化的(一般是受到恒定的外力作用的)如:自由落体,受到恒定重力作用。2物体运行速度变化杂乱无章,做非“匀”变速(高中是不做要求的)

还有个,高中物理不靠理解,死记硬背对高中物理的学习是绝对没有好处的。

高中物理板块易错点分析

(七)

85.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不一定是直线运动,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不一定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86.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实际上就是描述运动的物理量的合成与分解,如速度、位移、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

87.运动的分解并不是把运动分开,物体先参与一个运动,然后再参与另一运动,而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从两个方向上分析物体的运动,分运动间具有等时性,不存在先后关系。

88.竖直上抛运动整体法分析时一定要注意方向问题,初速度方向向上,加速度方向向下,列方程时可以先假设一个正方向,再用正、负号表示各物理量的方向,尤其是位移的正、负,容易弄错,要特别注意。

89.竖直上抛运动的加速度不变,故其v-t图象的斜率不变,应为一条直线。

90.要注意题目描述中的隐蔽性,如“物体到达离抛出点5m处”,不一定是由抛出点上升5m,有可能在下降阶段到达该处,也有可能在抛出点下方5m处。

91.平抛运动公式中的时间t是从抛出点开始计时的,否则公式不成立。

92.求平抛运动物体某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时要注意应该用矢量相减的方法。用平抛竖落仪研究平抛运动时结果是自由落体运动的小球与同时平抛的小球同时落地,说明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但此实验不能说明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高一物理难点与重点解析

长度的测量,首先需要遵循三个原则:避免读数错误,使用毫米刻度尺时均以毫米为单位读数,从不同方位多测量几次并取平均值,尺应紧贴测量物,确保刻度线与测量面之间无缝隙。

游标卡尺的原理是:10分度的卡尺,游标总长度为9mm,分成10等份,每等份为0.9mm;20分度的卡尺,游标总长度为19mm,分成20等份,每等份为0.95mm;50分度的卡尺,游标总长度为49mm,分成50等份,每等份为0.98mm。读数方法为:读出主尺上的整毫米数,再读出游标尺上的第几条线与主尺线重合,将对齐的游标尺刻度线数乘以该卡尺的精确度,将主尺读数与游标读数相加。

螺旋测微器的工作原理为:每转一周,螺杆运动一个螺距,将它等分为50等份,故其精确到千分之一厘米。读数方法为:先从主尺上读出露出的刻度值,注意主尺上有整毫米和半毫米两行刻线,不要漏读半毫米值。再读可动刻度部分的读数,看第几条刻度线与主尺线重合,乘以0.001即可得可动读数,将固定与可动读数相加即为测量值。

注意事项包括:游标卡尺读数时,主尺的读数应从游标的零刻度处读,而不能从游标的机械末端读;游标尺使用时,不论多少分度都不用估读,20分度的读数末位数一定是0或5,50分度的卡尺末位数字一定是偶数;若游标尺上任何一格均与主尺线对齐,选择较近的一条线读数;螺旋测微器的主尺读数应注意半毫米线是否露出;螺旋测微器的可动部分读数时,即使某一线完全对齐,也应估读零。

高中物理例题

Vt^2-Vo^2=2as

一个物体做匀加速运动经过一段距离S。则末速度的平方减初速度的平方等于距离乘以加速度的2倍。

Va=(Vo+Vt)/2=V(t/2)

平均速度等于初速度与末速度的平均数,也等于t/2时刻的瞬时速度。

S2-S1=at^2

一个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两段连续且相等的时刻内通过的距离分别是S1,S2,则两端距离的差等于at^2

a=(vt-v0)/t(所有匀加速情况通用,含正负号)

a=(vt^2-v0^2)/2s(不含正负号,领行判断)

a=2(s-v0*t)/t^2(含正负号)

当初速度为零时,v0=t上述一切照样成立

注:vt是末速度,不是速度乘以时间,打字时没法用下标,多多包涵,v0同理

*是乘以,/是除以,^是乘方

我写的这些都是基本式,其他一切关于加速度的式子只不过是它们的某种变形(如v0=0或vt=0)记住这三个,没有别的。

高中物理只要能弄懂,是非常好学的。抽象没关系,消化是关键。

加速度分两种1,有规律的使物体的运行速度均匀变化的(一般是受到恒定的外力作用的)如:自由落体,受到恒定重力作用。2物体运行速度变化杂乱无章,做非“匀”变速(高中是不做要求的)

还有个,高中物理不靠理解,死记硬背对高中物理的学习是绝对没有好处的。

高中物理156个易错知识点

易错;

1、高中的速度容易和初中的混淆。初中时学习的那个“速度”现在可以理解为平均速率(路程和时间的比值)。

2、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容易混淆。平均速度v(平均)=位移/时间。一般的情况下不能这样求:v(平均)=(v1+v2)/2。但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则等于v(平均)=(v1+v2)/2

难点:速度的定义要把握好。再者就是上面容易混淆的二点,都是难点。

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千万不可以把定义任意改变。

以上就是高中物理易错点的全部内容,②重心的位置与物体所处的位置及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③引入重心概念后,研究具体物体时,就可以把整个物体各部分的重力用作用于重心的一个力来表示,于是原来的物体就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