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高三有几次模拟考试

  • 高中语文
  • 2025-10-14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科试卷答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中晚唐时期怀古题材的篇什大量涌现。诗人们面对昔日繁华一时的古迹,或者那些历史上称雄一时的帝王陵寝,那么,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高三模拟试卷语文

【2017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清季与民国的思想界大家辈出,派别林立,人们围绕救国救民方案、民族复兴路径、人生价值取向进行了不尽相同的思考与设计,并分为不同思想流派与社会思潮,相互间进行着激烈的论争、交锋。就基本格局而言,主要存在着自由主义、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思潮,三者之间呈现出既分立又并生、既交锋又交集、既对立又对话的离合关系。

《中国现代三大思潮及其相互关系》所考察的三大思潮是三个鼎立的、互相抗衡的价值系统,由于政治取向、文化取向不同,三者之间展开过激烈的交锋、论争。书中考察重点放在诠释三大思潮的并生系统、共同观念上,着重于思潮之“合”,考察三大思潮的多元并存对整合与凝聚社会共识的启示。书中指出三大思潮有着相近相似的思想倾向,相似的、关注与相近的关怀。它们最大的共同点在于对实现国家富强目标的关怀、对实现民族复兴愿景的向往,都有着民族情怀与爱国情结。民族主义是三大思潮的并生系统,是三大思潮的同源潜流,是三大思潮的共同观念,但三大思潮对民族主义诉求的表达方式却有所不同;民族复兴成为现代三大思潮的共同梦想,成为各思想流派的最大公约数与最基本共识,三大思潮均怀着实现民族复兴之梦,只是对民族复兴的实施方案、民族复兴的实现路径有着不尽一致的设计。

六年级上册模拟考试卷2019语文

【潍坊2017高三三模语文试卷】

一、(共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概念(gài) 寒砧(zhān) 国子监(jiàn) 踽踽独行(jǔ)

B.纯粹(chuì ) 简陋(lòu) 供销社(gōng) 流水淙淙(cóng)

C.翌日(lì) 枋檩(fāng) 混凝土(hùn) 人才济济(jǐ)

D.蜂窠(kē) 贮存(zhù) 一场雨(cháng) 怏怏不乐(yàng)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图 日本侵华的历史,引起中日两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②已经布置了的工作,应该认真 检查。

③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类这种 的行为如不停止,将毁掉自己的生存空间。

A.窜改 敦促 玩火自焚 B.篡改 督促 作茧自缚

C.窜改 督促 作茧自缚 D.篡改 敦促 玩火自焚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在播出时,越来越多的食物被老百姓提及与回味;它不只用来充饥,更能体现一种文化,一种态度。

B.日本政府解禁集体自卫权,一意孤行突破战后体制,是对本国和平力量正义呼声的肆意藐视,也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公然冲击。

六年级上册语文模拟考试卷及答案

高三是整个求学生涯最重要的一年,你知道怎样检查自己的学习成果吗?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最直接的方法便是通过试题。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下册期末考试模拟试题,欢迎阅读。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A.刚愎(bì)自用风驰电掣(chè)为虎作伥(chāng)瞠(chēng)目结舌

B.设身处地(chǔ)同仇敌忾(kài)有恃(shì)无恐提纲挈(qiè)领

C.鄙夷不屑(xiè)栉(zhì)风沐雨良莠(yǒu)不齐并行不悖(bèi)

D.如火如荼(tú)揠(yà)苗助长相形见绌(zhuó)数(shuò)见不鲜

2.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横征暴敛骇人听闻流连往返赏心悦目明珠暗投

B.按部就班闲情逸致寒暄客套残羹冷炙大相径庭

C.百无聊赖仗义直言委屈求全风云变幻责无旁贷

D.盛气凌人云蒸霞蔚疲惫不堪穷形尽相迷天大罪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瞩目________上升的五星红旗,聆听雄壮激越的《义勇军进行曲》,我们心潮潮湃,浮想联翩……

(2)手术前,他们把___困难和风险情况都考虑到了,并做了周密的应对安排与准备。

高三语文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诺贝尔文学奖的审美标准是“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杰出文学作品”。虽然瑞典文学院始终以“理想主义”作为最高标准来评选作品,但是,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对“理想主义”的理解有所不同。

自19世纪中叶起,欧洲资本主义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社会矛盾虽然日益尖锐,但人们仍然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受此影响,诺贝尔文学奖最初十几年多关注那些透过温和的人道主义显现出真、善、美的文学作品。光明、崇高、热情、高雅是此时获奖作品的共同风格。例如,1910年德国作家海泽的获奖是因为他的作品“所达到的充满理想主义光辉的、完美的艺术境界”。不难发现,此时欧洲人的文学审美观念趋向于追求古典式的和谐之美,而人与现实的和谐是这种古典美的核心,它折射出当时欧洲人对人与现实关系的向往与期待。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人类遭到空前的浩劫,欧洲人古典的乌托邦梦想随着战火灰飞烟灭。西方知识分子开始了对世界的全面反思,用更加冷峻的目光来审视人与现实的关系。传统文学观念受到严重的冲击,乐观主义倾向开始淡出20世纪西方文学的舞台,文学的视角转移到从人生的悲剧性体验中发现美与善。

高三有几次模拟考试

2017年广西崇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7.(10分)翻译:

(1)(5分)正值前骁卫将军王守恩在家服丧,张从恩就把后事委托给他,逃走了。(“会”“委”“遁”各1分,句意信达2分)

(2)(5分)杀掉契丹使者而推举王守恩,是为国家社稷着想。现在如果害了他人,自己取得好处,不是我本来的心愿”(“盖”“计”“宿心”各1分,句意信达2分)

8.(5分)“数”说明数量之少,已不再是当年成林成片的样子;(1分)“残”写出了杨柳残败不堪,已不再是当年郁郁葱葱、浓阴蔽日的样子。(1分)“数”“残”从数量和状态两方面,(1分)写出了隋宫外面的杨柳残败的样子,(1分)从而映衬出隋宫的破败、倾圮、荒芜的景象。(1分)(答得不全酌情扣分)

9.(6分)第一首诗中作者极力渲染隋宫外杨柳残败衰颓的样子,借以衬托隋宫的破败,以哀景写哀情;(2分)而第二首诗中,作者极写宫树的郁葱茂盛、景色迷人,以宫树的葱郁茂盛来表现隋宫的破败荒

芜,以乐景写哀情。(2分)这两首诗都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同样是写树,虽一残败衰败,一

葱郁茂盛,但都渲染了隋宫的破败荒芜,表达了作者心中的兴衰之叹。(2分)

10.(每空1分,共6分)

(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11.(25分)

(1)(5分)E D (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B、C不给分。

以上就是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的全部内容,2018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1)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暴等一切与生命作对的怪物之地。(2)每个人的心情会通过他的穿着打扮泄露,而时尚其实说的就是这种沟通的技巧。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