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高中公式总结?高中物理电学公式归纳总结 一、电场 元电荷:e = 1.60 × 10^-19 C 元电荷是电荷量的最小单元。库仑定律:F = kQ1Q2/r^2(在真空中)描述了两个点电荷之间的力。电场强度:E = F/q(定义式、计算式)电场强度是描述电场对电荷作用力的物理量。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 = kQ/r^2 点电荷在真空中产生的电场强度。那么,物理高中公式总结?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总结整理版
高中物理涵盖了多个重要领域,包括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等。以下是高中物理中各个主要领域的核心公式总结。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公式:v = v₀ + at
v:末速度
v₀:初速度
a:加速度
t:时间
位移公式:x = v₀t + 0.5at²
x:位移
v₀:初速度
a:加速度
t:时间
速度位移公式:v² = v₀² + 2ax
v:末速度
v₀:初速度
a:加速度
x:位移
二、力
牛顿第二定律:F = ma
F:力
m:质量
a:加速度
重力公式:G = mg
G:重力
m:质量
g:重力加速度(约为9.8m/s²)
胡克定律:F = kx
F:弹簧弹力
k:劲度系数
x:弹簧伸长或压缩量
三、加速度与力学定理定律
动量定理:Ft = mv₂ - mv₁
F:合外力
t:时间
m:质量
v₁:初速度
v₂:末速度
动能定理:W = 0.5mv₂² - 0.5mv₁²
W:合外力做的功
m:质量
v₁:初速度
v₂:末速度
四、电场
点电荷电场强度:E = kQ/r²
E:电场强度
k:静电力常量
Q:场源电荷量
r:距离
电场力公式:F = qE
F:电场力
q:试探电荷量
E:电场强度
五、电路
欧姆定律:I = U/R
I:电流
U:电压
R:电阻
串联电路总电阻:R = R₁ + R₂ + ... + Rₙ
R:总电阻
R₁, R₂, ..., Rₙ:各电阻值
并联电路总电阻:1/R = 1/R₁ + 1/R₂ + ... + 1/Rₙ
R:总电阻
R₁, R₂, ..., Rₙ:各电阻值
六、磁场与电磁感应
磁感应强度公式:B = F/(IL)
B:磁感应强度
F:安培力
I:电流
L:磁场中导线长度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 = nΔΦ/Δt
E:感应电动势
n:线圈匝数
ΔΦ:磁通量的变化量
Δt:时间变化量
七、交流电
交流电有效值公式:I = Im/√2
I:有效值
Im:最大值(峰值)
交流电瞬时值公式:e = Eₘsinωt
e:瞬时值
Eₘ:最大值(峰值)
ω:角频率
t:时间
八、热学
热量公式:Q = cmΔT
Q:热量
c:比热容
m:质量
ΔT:温度变化量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 = nRT
p:压强
V:体积
n:物质的量
R:理想气体常数
T:热力学温度
九、振动、波动与动量
简谐振动公式:x = Asin(ωt + φ)
x:位移
A:振幅
ω:角频率
t:时间
φ:初相位
动量守恒定律:m₁v₁ + m₂v₂ = m₁v₁' + m₂v₂'
m₁, m₂:两物体质量
v₁, v₂:两物体碰撞前速度
v₁', v₂':两物体碰撞后速度
十、光学与原子物理
光的折射定律:n₁sinθ₁ = n₂sinθ₂
n₁, n₂:两种介质的折射率
θ₁, θ₂:入射角和折射角
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 = mc²
E:能量
m:质量
c:光速
十一、高中物理常量
重力加速度g ≈ 9.8m/s²
静电力常量k ≈ 9.0 × 10^9 N·m²/C²
理想气体常数R(对于不同气体有所不同,常用值约为8.31J/(mol·K))
十二、高中物理物理量及单位
长度:米(m)
质量:千克(kg)
时间:秒(s)
电流:安培(A)
热力学温度:开尔文(K)
物质的量:摩尔(mol)
发光强度:坎德拉(cd)
以下是部分相关图片展示:
以上内容涵盖了高中物理中的核心公式和定理,是学习和解题的重要基础。
高中物理电学公式归纳总结
一、电场
元电荷:e = 1.60 × 10^-19 C
元电荷是电荷量的最小单元。
库仑定律:F = kQ1Q2/r^2(在真空中)
描述了两个点电荷之间的力。
电场强度:E = F/q(定义式、计算式)
电场强度是描述电场对电荷作用力的物理量。
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 = kQ/r^2
点电荷在真空中产生的电场强度。
匀强电场的场强:E = UAB/d
匀强电场中,场强与电势差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
电场力:F = qE
电荷在电场中受到的力。
电势与电势差:UAB = φA - φB,UAB = WAB/q = -ΔEAB/q
电势差是电场中两点电势的差值。
电场力做功:WAB = qUAB = Eqd
电场力对电荷做的功。
电势能:EA = qφA
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势能。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
初速度(Vo):m/s;
加速度(a):m/s2;
末速度(Vt):m/s;
时间(t)秒(s);
位移(s):米(m);
路程:米;
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物理定理、定律、公式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以上就是物理高中公式总结的全部内容,动能定理:W=ΔEk 或 Fs·cosα=1/2mv221/2mv12,其中W是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ΔEk是物体动能的变化量,F是作用力,s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α是力与位移之间的夹角,m是物体的质量,v2和v1分别是物体的末速度和初速度。这个公式描述了功与物体动能变化之间的关系。二、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