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首先是协约国集团和这个同盟国集团。重点理解三对矛盾及英德矛盾法德矛盾和俄奥矛盾。这三对矛盾是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建立的根本原因。然后是英德的海军竞赛是加剧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最后一个关键点是萨拉热窝事件是第1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然后第1次世界大战的这个爆发和过程,那么,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首先是第1次世界大战。嗯,第1次世界大战首先是两大集团的建立和准备。首先是协约国集团和这个同盟国集团。重点理解三对矛盾及英德矛盾法德矛盾和俄奥矛盾。这三对矛盾是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建立的根本原因。然后是英德的海军竞赛是加剧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最后一个关键点是萨拉热窝事件是第1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然后第1次世界大战的这个爆发和过程,主要记忆它的两个战场东线战场和西线战场东线战场是英法对德作战,西线战场是俄国对德奥作战。重点记住这个凡尔登战役是凡尔登绞肉机,还有坦克的出现,在索姆河战役和一战的海上大决战日德兰海战。然后就是第1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和影响。第1次世界大战结束于1918年11月11日。以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战败而告终结。为了分配战后利益,协约国与同盟国召开了凡尔赛和会。嗯,在方案上的和会上重点理解各个与会的大国的诉求和大国之间的矛盾。首先是英国英国试图维护自己的海上霸权,殖民霸权和全球霸权。不同意过分削弱德国。而法国需要获取欧陆霸权,同时尽可能的削弱德国。美国和诉求这个海上霸权和全球霸权。英国人需要维护海上霸权,要和全球霸权同时要保持大陆军事。你就与法国人要获取欧陆霸权相矛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一、
1)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世界上只有资本主义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 处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德意日法西斯和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都与社会主义苏联有矛盾, 而德意日法西斯和英法美又有着尖锐的矛盾.一战后,德国为了取得英法美对它的侵略扩张的支持与纵容,希特勒打着”反苏,反共”的旗号.而后法西斯国家对埃塞俄比亚,意大利,波兰的侵略,更使法西斯德经济军事力量大增.使得英法美等大国”坐失良机”,”自食其果”.二战时,不得不与苏联结盟,对抗法西斯势力.
2)原因:
(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新老帝国主义为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引起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随着向帝国主义过渡而加剧. : 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在世界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 法国退居世界第三, 四位, 新兴的美国, 德国跃居世界第一, 二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 造成了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丧失的状况.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世界已经基本上被瓜分完毕, 于是在欧洲形成了新兴的德国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争夺霸权, 重新分割世界的局面.
随着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加剧, 欧洲形成了三个基本矛盾. 即法德矛盾, 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 法德矛盾: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失去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国内各阶层一致要求报仇雪恨.德国失控法国东山再起, 极力扩充军备. 俄奥矛盾:表现在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 多年来,俄国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扩张;奥匈帝国向巴尔干扩张,又怕他统治下的斯拉夫人脱离匈帝国独立. 英德矛盾: 英国从他传统的外交政策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即不愿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俄国的实力在巴尔干过分膨胀.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冲突加剧英德矛盾开始激化, 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围绕着这三对基本矛盾, 形成了三国同盟 (德, 意, 奥) 及三国协约 (英, 法, 俄) 两大军事集团, 两大军事集团间的对峙局面, 激烈争夺加速了欧洲的紧张局势, 最中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在萨拉热窝被刺, 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爆发也是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危机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1929年至1933年,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打击下, 德, 意, 日建立法西斯专政, 企图通过对外疯狂扩张的途径摆脱经济危机, 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最终形成.欧洲策源地: 1932年,纳粹当一越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掌握了国家政权, 对内实行恐怖统治, 对外积极扩张道路, 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亚洲策源地: 守军部法西斯控制的广田宏毅上台组阁, 对内禁止工人罢工, 限制人民言论, 结社, 新闻和出版自由; 加紧扩军备战.对外制定了侵略扩张德基本国策, 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 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
英法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也都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客观上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 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二大军事集团为了争夺市场与原料产地,为了争夺海外殖民地利益耳机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战争.在战争中, 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密切合作, 建立了反法西斯同盟, 共同进行反法西斯的斗争, 并取得最终胜利.
4) 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征规模大,给世界带来的人力,人力上的损失更大.
都削弱了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
战后都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
战后都出现了一些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历时四年多,三十多个国家,作战面积达四百万平方千米,武装力量达7千万,军费开支与薪饷的比值为1:1. 15亿人口被卷入战争,他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他严重的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 摧毁了俄罗斯, 德意志, 奥匈等帝国, 封建的奥斯曼帝国也告解体. 英国, 法国和意大利等帝国主义国家被削弱.. 战争后期,俄国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打开了薄弱的一环,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费,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历时六年,遍及世界各地,共61个国家参与作战,作战面积高达二千二百万平方千米之多,武装力量达1.1亿,军费与薪饷比值悬殊至3:1.世界人口的80%, 共17亿人被卷入战争, 耗损了大量的财富, 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达的一次战争, 产生了巨大影响.这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 这次战争摧毁了法西斯主义, 教育了各国人民, 争取和平和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大战沉重的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 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战争彻底打垮了德, 意, 日帝国主义, 削弱了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帝国主义国家, 严重动摇了帝国主义在世界的殖民统治 ;殖民地, 半殖民地人民的力量在战争中得到壮大,为争取民族解放运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战争还促进了国际社会力量的发展壮大.苏联的国际地位大大提升,,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越出了一国范围.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战期间,为了战争需要,各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相应的科学技术,制造新式武器.战后,这些还本由于自早走占武器的科学技术为和平事业服务,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5) 战后建立的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按照改变后的力量对比重新瓜分世界,划分欧洲,亚洲的政治版图,调整了他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建立了新的国家秩序,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 凡尔赛体系: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召开会议.会议主要由英, 法, 美国政府首脑操纵. 主要讨论如何处置德国等战败国的问题.1919年6月28日,签订<<凡尔赛和约>>,及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土耳其签订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所谓的”凡尔赛体系”.对战败国德国进行了严惩和限制, 使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维护机构是国际联盟.于1920年成立, 总部设在日内瓦, 最初有44个会员国.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间的和平与安全.”它实质是英法帝国主义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战后的新秩序, 但也隐含着许都多矛盾.和约对战败国进性掠夺性的惩罚, 加深了战败过于战胜国间的矛盾为德国撕毁条约提供了口实.这些条约是战胜国之间的暂时的相互妥协的产物, 分赃不均使得这种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 2) 华盛顿体系: 一战后,美国经济实力迅速膨胀,从战前的债务国变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大力扩充海军.日本趁机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扩大势力, 同美国在太平洋的利益发生冲突, 也威胁到英国在中亚的利益,为了争夺霸权,美英日三国掀起了海军军备竞赛,为了缓解它们之间的矛盾和重新割分太平洋地区势力范围. 1921年到1922年,美, 英, 法,日, 意, 中, 比, 荷, 葡诸国在美国的华盛顿召开国际会议.会议上先后签订了<<四国条约>>, <<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是英国在远东的势力受到削弱, 使美国海军力量同英国的海军力量并驾齐驱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使日本势力受到遏制.
二、
1、战争双方:
一战期间——德奥意同盟国和英法俄等27个协约国。
高中历史选修课程包含以下六本教材: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本课程深入探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改革事件,分析其背景、过程、影响及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改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本课程聚焦于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发展与实践探索,分析民主思想的起源、演变及在不同国家的实践情况,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与历史思考能力。
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本课程全面回顾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历程,分析战争的原因、过程、影响及和平的努力与成就,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与和平的复杂关系。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本课程选取中外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进行评说,分析他们的生平事迹、思想贡献及历史影响,帮助学生形成全面、客观的历史人物观。
选修五《探索历史的奥秘》: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探索历史的奥秘,包括历史事件的未解之谜、历史人物的传奇经历等,培养学生的历史好奇心与探究精神。
选修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本课程介绍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包括建筑、艺术、手工艺等领域,分析这些遗产的文化意义与历史价值,增进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选择题部分,考生应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理清逻辑关系,运用正确的理论知识,以“最佳”为标准进行判断。此外,还可以尝试优选法,通过逐一比较和分析各个选项,找到最符合题意的答案。需要注意的是,避免以偏概全的错误。
图画型选择题则需要仔细阅读并准确对照图片与题干信息。考生应仔细观察图片,认真审题,确保理解题目的要求后再作答。
概念型选择题侧重于理解和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需深入理解相关概念的定义、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应用。
材料型选择题类似小学的阅读理解题,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材料,从中提取关键信息,理解材料内容与题目的关联性,以此为基础作出判断。这种题目旨在考察考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比较型选择题则要求找出两个对象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需要细致分析两个对象的各个方面,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与差异之处。
高中历史选修课程在人教版教材中提供了六本不同的书籍,分别为:选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选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五《探索历史的奥秘》,选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各省市对于选修课程的具体安排有所不同,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相应的内容进行学习。选修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弥补必修课程中未能涵盖的内容。虽然高考时选修部分仅占15分的材料,但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大多是课外的知识点,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历史素养有着重要作用。
选一课程内容涵盖了历史上一些重要的改革案例,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改革对当时社会的影响。选二则集中探讨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家和著作,让学生了解民主思想的发展过程。选三课程则聚焦于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通过研究二战、朝鲜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探讨战争的起因和后果,以及和平的重要性。
选四课程则是对中外历史人物的评说,包括古代中国的诸葛亮、岳飞,近代欧洲的拿破仑、俾斯麦等,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生平事迹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他们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以上就是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的全部内容,② 结果相同:战争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和破坏;都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的发展;都在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战后都形成了以战胜国意志为主导的新国际秩序,建立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都推动了和平思潮的形成和发展。⑵ 不同点:① 背景不同:一战爆发前,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