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学习网 > 高中 > 理综 > 高中化学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化学高一下册考点归纳

  • 高中化学
  • 2025-05-06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有机化合物基础知识 甲烷 氧化反应:CH4+2O2→CO2+2H2O取代反应:CH4+Cl2→CH3Cl+HCl烷烃通式:CnH2n+2,n≤4为气体,难溶于水,比水轻同系物:结构相似,那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化学必修二笔记整理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

一、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1、常见金属的冶炼:①加热分解法:②加热还原法:铝热反应③电解法:电解氧化铝

2、金属活动顺序与金属冶炼的关系:

金属活动性序表中,位置越靠后,越容易被还原,用一般的还原方法就能使金属还原;金属的位置越靠前,越难被还原,最活泼金属只能用最强的还原手段来还原。(离子)

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水的组成:含八十多种元素。

其中,H、O、Cl、Na、K、Mg、Ca、S、C、F、B、Br、Sr等总量占99%以上,其余为微量元素;特点是总储量大而浓度小

2、海水资源的利用:

(1)海水淡化:①蒸馏法;②电渗析法;③离子交换法;④反渗透法等。

(2)海水制盐:利用浓缩、沉淀、过滤、结晶、重结晶等分离方法制备得到各种盐。

三、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理念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又称为“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

从环境观点看:强调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从一开始就避免污染物的产生)

从经济观点看:它提倡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降低生产成本。(尽可能提高原子利用率)

热点:原子经济性——反应物原子全部转化为最终的期望产物,原子利用率为100%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2

1、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氧化反应CH4(g)+2O2(g)→CO2(g)+2H2O(l)

取代反应CH4+Cl2(g)→CH3Cl+HCl

烷烃的通式:CnH2n+2n≤4为气体、所有1-4个碳内的烃为气体,都难溶于水,比水轻

碳原子数在十以下的,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不同的单质

同位素:相同的质子数不同的中子数的同一类元素的原子

2、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重要化工原料

乙烯C2H4(含不饱和的C=C双键,能使KMnO4溶液和溴的溶液褪色)

氧化反应2C2H4+3O2→2CO2+2H2O

加成反应CH2=CH2+Br2→CH2Br-CH2Br(先断后接,变内接为外接)

加聚反应nCH2=CH2→[CH2-CH2]n(高分子化合物,难降解,白色污染)

石油化工最重要的基本原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果实的催熟剂,

乙烯的产量是衡量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

苯是一种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有毒,不溶于水,良好的有机溶剂

苯的结构特点: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

氧化反应2C6H6+15O2→12CO2+6H2O

取代反应溴代反应+Br2→-Br+HBr

硝化反应+HNO3→-NO2+H2O

加成反应+3H2→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3

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高中化学知识点梳理

很多同学在复习高中化学必修二时,因为之前没有做过系统的总结,导致复习时效率不高。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整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化学必修二必考知识点1

元素周期表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Z+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

高一化学必修二重难点

我们在每学习一课内容时,要学会将知识有条理地分为若干类,剖析概念的内涵外延,重点难点要突出。及时巩固、总结,对概念、定理、公式不能理解而死记硬背,则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与高一化学必修二的相关知识要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你!

与高一化学必修二的相关知识要点总结1

过滤一帖、二低、三靠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混合体时,除去液体中不溶性固体。(漏斗、滤纸、玻璃棒、烧杯)

蒸发不断搅拌,有大量晶体时就应熄灯,余热蒸发至干,可防过热而迸溅把稀溶液浓缩或把含固态溶质的溶液干,在蒸发皿进行蒸发

蒸馏①液体体积②加热方式③温度计水银球位置④冷却的水流方向⑤防液体暴沸利用沸点不同除去液体混合物中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蒸馏烧瓶、酒精灯、温度计、冷凝管、接液管、锥形瓶)

萃取萃取剂: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②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③要易于挥发。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操作,主要仪器:分液漏斗

分液下层的液体从下端放出,上层从上口倒出把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分开的操作,与萃取配合使用的

过滤器上洗涤沉淀的操作向漏斗里注入蒸馏水,使水面没过沉淀物,等水流完后,重复操作数次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用的仪器托盘天平(或量筒)、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

主要步骤:⑴计算⑵称量(如是液体就用滴定管量取)⑶溶解(少量水,搅拌,注意冷却)⑷转液(容量瓶要先检漏,玻璃棒引流)⑸洗涤(洗涤液一并转移到容量瓶中)⑹振摇⑺定容⑻摇匀

容量瓶①容量瓶上注明温度和量程。

化学高一下册考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一、有机化合物基础知识

甲烷

氧化反应:CH4+2O2→CO2+2H2O

取代反应:CH4+Cl2→CH3Cl+HCl

烷烃通式:CnH2n+2,n≤4为气体,难溶于水,比水轻

同系物:结构相似,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

同分异构体: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

乙烯

氧化反应:2C2H4+3O2→2CO2+2H2O

加成反应:CH2=CH2+Br2→CH2BrCH2Br

加聚反应:nCH2=CH2→[CH2CH2]n

重要性:石油化工基本原料,植物生长调节剂

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气味液体,不溶于水,良好有机溶剂

结构特点:碳碳键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

氧化反应:2C6H6+15O2→12CO2+6H2O

取代反应:溴代反应、硝化反应等

乙醇

物理性质:无色透明液体,密度小于水,沸点低于水,易挥发,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官能团:羟基OH

反应:与金属钠反应、完全氧化、不完全氧化

乙酸

官能团:羧基COOH

弱酸性:比碳酸强

酯化反应:醇与酸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

二、高考化学常考知识

化学用语

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电子式、最简式的正确书写

掌握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水解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有机物最简式

C2H2和C6H6最简式为CH

烯烃和环烷烃最简式为CH2

甲醛、乙酸、甲酸甲酯最简式为CH2O

原子结构

一般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但氕原子中无中子

元素周期表

周期不一定从金属元素开始,如第一周期从氢元素开始

ⅢB族所含元素种类最多

元素性质

质量数相同的原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ⅣA~ⅦA族中只有ⅦA族元素没有同素异形体

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一般形成离子化合物,但AlCl3是共价化合物

非金属元素之间一般形成共价化合物,但铵盐是离子化合物

化学键与分子极性

含有非极性键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共价化合物

单质分子不一定是非极性分子

特殊化合物性质

金属氢化物中氢为1价

非金属单质一般不导电,但石墨可以导电,硅是半导体

高一化学必修第二册知识点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1. 原子结构:如: 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A.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B. 原子序数=质子数

C.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

D. 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E. 周期表结构

(2)元素周期律(重点)

A.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

a.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

(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

B. 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C. 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

D.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a. 原子与原子 b. 原子与其离子 c.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

A. “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a.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b.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c.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B.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

3. 化学键(重点)

(1)离子键:

A. 相关概念:

B. 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C. 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AB, A2B,AB2, NaOH,Na2O2,NH4Cl,O22-,NH4+)

(2)共价键:

A. 相关概念:

B. 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

C. 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NH3,CH4,CO2,HClO,H2O2)

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3)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1. 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a. 吸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 放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

练习: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H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破坏1molO = O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molH-O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

以上就是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的全部内容,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涉及元素周期表的重要内容。其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等式是: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在元素周期表的编排上,遵循特定的规则。首先,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元素,这反映了原子结构的变化。其次,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